家 > 介绍 > 心天排瘀疗法Ⅰ > 理论
对针灸术的见解 | 对物理疗法的见解 | 对中药处方论的见解 | 中药处方 | 我对《东医宝鉴》的看法
 

要理解我的医术的原理,首先了解我开始学习的出发点是会有一定帮助的。我是从学习《东医宝鉴》开始的。但在读《东医宝鉴》后开始产生了疑问,背诵处方笺的时候,对为什么吃了那种药能治病的问题产生了兴趣。但不管看哪部分的内容,只有疼痛的症状和处方笺,没有说明吃了那种药以后为什么能治好疾病的“原理”。看了市场上流通的其他的中医书也是一样的,只说明哪个部位生病了就用哪种药多少克,而没有从理论上说明这种药进入人体后通过什么作用使疾病得到了治疗。我当时就想,这就是《东医宝鉴》的最大的弱点和中医未能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

为了解释中医的药理,觉得首先应该弄懂人体为什么会生病,其治疗又是通过什么原理实现等。为此我找了很多书,但从未找到我想找的答案,我们平时经常说的话却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现在我可以很自信地回答,答案都在我们的周围,但刚开始研究的时候却如同睁眼瞎,什么也看不见一样。我们平时流传着这样的话“万病始于血液的不流通”或“人是小宇宙”等等,刚开始的时候,这样的话也未能引起重视,只觉得是随便说的,但现在看起来这些话是很准确的。我觉得这些话里包含着所有的答案,那么人是从哪儿来得,怎样构成的,怎样运行的呢?针对这些问题我整整冥想了三年,最终找到了答案。 包罗万象的整个宇宙万物的道理是一样的 ,这句几乎所有的人都听说过,但可惜的是为了真正理解这句话,我整整用了三年时间。一草,一木,昆虫,动物,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所有的这些从新生、成长、到死亡的原理都是一样的,这句话我们随时可以听得到,知道这句话里包含着所有的答案,却费了不少的时间。真理是理所当然的常识,正是因为理所当然,往往被人们忽视。

既然提出了常识这样一个词汇,就用常识来解释看。《东医宝鉴》或《本草纲目》还有其他的处方笺等等,如果没有什么疗效的话,怎么能延续使用到现在呢?从这点上考虑,我们不能否定有疗效的事实,但问题在于为何治疗同样一种病,不同书上的处方笺不一样。草药的种类繁多,是一个原因,但简单地讲,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漏掉了治疗和药理,而是在于把各自在临床实验中得到的效果写成处方笺的结果。这种现象用现在理论反推的话,就会很自然得到使用什么样的药物才是正确的答案。要全部说明就太多了,在这里简要说明一下。治疗同一症状的处方笺,在不同的书上虽然不同,但如仔细研究的话,可以发现有共同点,即虽然草药的名称不同,但其味道相同,这就说明其功效也相同。对病因及生命的原理、药性的效能进行分析的话,可以发现最简单的开处方的道理。这与算术中的九九乘法一样既简单又分明,既不管草药的种类有多少,只要能用味道来区分的话,没有几类,即使不知道草药的名称也能开出处方。如果说有差异,也仅在于味道的强弱上,也就是药性的强弱,在这里不管是一种草药能产生出何种味道,只要按味道的强弱定量就可以,药材只要用舌头舔一下就能知道它的效能,并能知道应用于什么症状,所以,以前的处方笺和我的处方笺在原理上是不会一样的。依我的观点,以前常使用的药材,其药性 80% 是化解瘀血的。我在前面已经讲过,所有的疾病都是由瘀血产生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万病的根源都在于血液循环障碍,回想起这句话,就能理解我所讲的。

根据前面讲的,把我知道的药味按不同的药性可分为以下几类。不管是谁,只要理解了这个道理就能开出简单的处方,也可以广泛应用。

·苦味(阴):具有分解瘀血、脂肪酸、蛋白质的功能

·甜味(阳):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

·辣味(阳):具有提高人体体温增强活力的功能。

·麻味(阴):具有麻醉,减少疼痛的功能

·腥味(中):解毒、利尿功能

·咸味(阴):具有解热作用和让侵入的微生物变弱的功能,还有化解瘀血

的功能

* 川芎、芍药等有很浓香味的植物起兴奋剂作用,解除疲劳

中药的药性之中,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使入侵病菌变得无力。使白血球容易击退入侵病菌,此功能的药性是“盐性”。

盐性的功能在竹盐篇中已作了说明,所以在这里就略去,只对草药进行说明,草药中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有蒲公英,也就是婆婆丁。泥土中盐的含量很少,婆婆丁对盐性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味道具有咸味的都可以看作是具有很强盐性的植物,这类植物的性质属于阴性,在阳盛时服用此药就会产生中和,这是解热的原理。

不论草药的种类有多少,也不能超出上面所讲的范围,只是这些药物混合在一起会产生出许多不同的味道而已。根据不同味道的强弱确定药的剂量,切断草药上新长出的嫩芽,观察渗出来的液汁的状态,对开处方会有一定帮助。根据液汁的不同,其药物的功能如下:

·象淘米水一样的的液汁的植物:对骨、肝、胰腺组织细胞的形成有帮助。

·无色的粘稠冻子似的液汁的植物:可成为白血球的食粮,并形成骨髓,分解脂肪。

·象水一样清的有咸味或腥味的植物:对尿酸具有显著的解毒功能。

对药材这样分类,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是药材。根据其味道的强弱而调整其剂量大小上有区别。

另外,药材进入到我们人体以后,使人体功能产生变化的类型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补充营养不足的功能

·分解瘀血的功能

·使入侵菌变得无力的功能

·缓解疼痛的功能

·对尿酸的解毒作用

把所有草药的功能分为这五类,并适当调整其用量,如果可能的话,有同样功能的多种草药适当地混合起来使用,就能起到以毒攻毒的作用,并减少副作用。一般情况下,我准备 50 种药材,开处方时选择 30 种混合使用。开处方最重要的是化解瘀血功能的强弱,开处方的原则是根据人的体质,恰当地配置量。人体质有差异,出现的症状也千差万别,如果把这些都加以说明的话,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在这里不能加以说明。

但是,幸运的是,因经验不足开处方多加了化解瘀血的药剂时,如果与泻血疗法同时进行,治疗就不会出现问题。这是因为,其药物是化解瘀血的,瘀血分解得多了,多泻点血也就可以了。也就是说按瘀血化解的量进行泻血是对的,但急速化解瘀血,会给肾功能带来负担,造成化解的瘀血与新鲜血混合,这样又使血液变得混浊,给利尿带来了障碍。那么,根据肾的利尿能力适当地调整化解瘀血的药量,是开处方的秘诀。简单地说,根据肾利尿作用所排出的量,恰当地化解瘀血是关键。

在这里我强调的是处方的原理,如果按此原理开的话,开处方笺就会变得很简单,而且理解植物药性本身就会成为处方笺。我很重视许多事物本身内部所含的理论逻辑。治疗疾病的原理,我给起了“圆的原理”的名称,也就是无头无尾,无正无反都符合医理的自然规律。我在前面论述的药剂和药性理论,和患病的原因,再则能治疗的理由都是一个,就象一个圆是没有终结点一样,用同一个原理无限地连接在一起,周而复始。

现在搞西洋医术的许多人,都认为自己在寻其根源从根本上治疗,但实际上大多数都是片面地进行思考和治疗的。现行的中医治疗在这方面也是一样的。

举例来说,如某个医生在说明疾病的时候,“此病来自于湿、热集中在一起产生的。”或是说是太阳、太阴、小阳、小阴等体质,所以你应该用这样或那样的处方,忌什么吃什么等等。从表面上看,这很恰当,但稍加留心立刻知道,他们只是看到局部了而没有看到全部。如果把这些与圆的原理联系起来的话就好理解了。从常识性理论分析,无原因的结果是不存在的。如果说是由湿而产生的疾病,那么就要说明湿症是怎么来的。也就是说湿症体质,它是自身产生的疾患,那么湿症既是原因又是结果,再则,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都必需符合理论且有联系,才能算是正确的理论,正确的治疗方法。

如果把每味草药的原理都加以说明 , 那就无止境了 , 也没有这个必要。味道是任何人都可以区分的 , 我已按味道把草药的功能简单地分了类 , 想必任何人都可以从多方面加以应用 .

Help Desk | Location | Terms | Privacy | Copyright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