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听到过坏死的血、瘀血等词。这是从古代开始流传下来,如今还在使用的词,但经过分析,与我所说的在内容上是有差异的。中医把坏死的血液看作是瘀血,作为分析医学的西医却把胆固醇看作是瘀血,我认为瘀血是这两种东西的混合物。血液的成分可分为白血球、红血球、血小板及各种营养素和水分等,把血球看作是微生物,我所主张的瘀血是死亡了的“微生物”。这些死掉以后,虽然一部分可通过小便排出体外,但有些却附着在毛细血管上,时间长了以后溶化并凝结在一起,变成像糖稀一样的东西,这就叫瘀血。如果分析其成分,从成分学上可以分为脂肪质和蛋白质,在某种意义上把这些称为胆固醇,也不能算是错误的,过分摄取脂肪和蛋白质,这两种东西混在一起,,从成分学上看是一样的。
我的瘀血的概念是坏死的血,瘀血增多的原因是很多的。
·肝功能下降
·肾功能下降
·受压抑
·重金属累积
·化学物质的堆积
·农药、防腐剂等有毒物质
瘀血产生以后会堆积。生存于血液之中的白血球死掉,是因为有瘀血。如果理解了这样的事实,就会容易理解所有的症状,治疗起来也容易了。
在泻血过程中,可能会对瘀血产生误解。我们所指凝固的血,即脱脂棉不能吸收的是瘀血。有人认为鲜血在空气中也会凝固,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想法,实际上鲜血和瘀血是有明显的区别的。鲜血泻出后温度下降了才会凝固,这点与瘀血是不同的。鲜血在温度下降后才凝固,但瘀血在出来的时候就是粘稠的,泻出的瞬间凝固。
另外我所主张的瘀血并不是指随着血管流动的鲜血,而是指附在毛细血管里不流动的血,也就是指坏死的血。瘀血的浓度很浓,不好泻出来,从它泻出的状态中就能看出它比鲜血浓,用肉眼就可以区分。在这里把瘀血表示为坏死掉的白血球的尸体,血球是一个很小的生命体,为了便于理解,把这个夸张地比喻成蚯蚓来观察一下瘀血变浓的过程。
一只蚯蚓刚死以后随血液在血管里流动,遇到狭窄的血管会被卡住,后面跟来的蚯蚓就不断地堆积在这里,只有鲜血才能流过,蚯蚓不断地在狭窄的血管里堆起来。堆积的时间长了,会溶化并凝固在一起,其成分是脂肪脂和蛋白质,所以会变成粘稠状的糖稀一样。这样造成的瘀血,其浓度本身是很浓的,它堆积在毛细血管里不能流动,所以在泻血用泻血针刺的时候,首先要避开动脉和肉眼能看得到粗血管。
另外,瘀血是有两种的,一种是前面已说明过的那样;另一种是象糖浆水样粘稠物,时间长了会分解成象水一样时候。这样的瘀血在泻血过程中泻出的速度象水一样很快,但因其颜色黑,使人用肉眼看了就可判断出是没有用的血。粘稠的瘀血化解成水一样的状态,所需要的时间,从经验上看一般是需要 30 年以上。其根据是,泻出这样的血的人的年龄大部分都是在 50 岁以上或痴呆、健忘症、头痛等症严重的人,其中最常见的是痴呆和中风患者,泻出这样的血,亲眼看见了就能体会到我的理论,并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会出现痴呆。一旦患者出这样的血,那就证明瘀血的量实在是太多了,这样患者因瘀血过多,使大部分器官受损伤,想恢复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的。只用泻血疗法治愈是很困难的,但如果持续进行泻血的话,会造出新血,功能也能恢复,但我不想强求。
|